□ 蔣樹芬
產業是發展的根基,也是脫貧的主要依托。只有產業發展起來了,致富能力提升了,才能實現持續增收“拔窮根”。
20世紀80年代,如今被譽為“云南第一村”的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營街社區還是一個貧困的地方,“吃糧難、喝水難、住房難、行路難、娶媳婦難”。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,大營街人搶抓發展機遇,全面發展第二、三產業,徹底改變了“五難”狀況,居民在就業、求學、醫療、養老、住房等方面共享發展成果,走上了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。1978年,社區經濟總收入98萬元,人均純收入167元。2019年,社區經濟總收入119.2億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803元。從貧困的鄉村一躍成為農村共同富裕的典范,其實現路徑就是產業發展。沒有產業的發展,就沒有大營街社區的今天。
在脫貧攻堅工作中,最關鍵、最管用的扶貧措施就是發展產業,它關系著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的大局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要脫貧也要致富,產業扶貧至關重要!蓖ㄟ^發展產業,由傳統的“輸血式”扶貧向“造血式”扶貧轉變,可以帶動一方經濟發展,富裕一方百姓。沒有產業帶動,就難以實現徹底脫貧;缺乏產業支撐,就難以持續穩定脫貧。做好了產業扶貧,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可靠保障。脫貧攻堅要樹立產業脫貧意識,充分認識發展產業的重要性,緊緊抓住產業脫貧這一有效手段,整合資源,以產業發展助力脫貧致富。
黨建引領,匯聚眾智
瞄準產業謀新路
大營街的蛻變,離不開社區黨組織的正確領導和開拓創新。社區黨員領導干部堅持“一個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了才是富”的理念,帶領居民走發展集體經濟脫貧致富之路,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,先后創辦了芝麻片廠、紅磚廠、玉溪卷煙廠濾嘴棒分廠、玉溪水松紙廠、紅塔鋁箔紙廠、紅塔鋁型材廠等集體企業,投資建設匯溪公園、匯龍生態園、映月潭修閑文化中心等旅游休閑景區,開創了第二、三產業全面發展的經濟格局,實現了社區集體經濟的大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幸福安康。
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基層一切工作的重要力量,是引領一個地區發展的“火車頭”。一個地區發展得好不好,與基層黨組織關系重大。在脫貧攻堅戰中,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,明確自身職責,把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作為奮斗目標,全身心投入到謀劃本地發展中;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教育群眾、組織群眾的作用,教育引導貧困群眾破除“等靠要”思想,樹立自力更生、豐衣足食的理念,從思想上提振脫貧致富的信心,變“要我脫貧”為“我要脫貧”;要結合貧困對象實際,把準發展方向,把“種什么、養什么、從哪里增收”想明白,帶領群眾選擇適宜的產業脫貧道路;要借助外力,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工作隊和專家團隊的聰明才智,為本地產業發展出謀劃策,引進項目資金、信息技術等,集中破解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,為脫貧攻堅增力添智。
立足實際,創新方式
推動產業融合大發展
大營街社區盤活利用集體土地和居民手中的資金,依托當地資源,大力發展工業和生態旅游業,實現了資源變資產的巨大飛躍。居民通過入股的方式成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,年終享受分紅,且逐年攀升,2018年、2019年每人年終分紅6000元。
立足當地實際,整合資源發展產業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動力。每個地區具有的資源不同,面臨的機遇也不一樣,要結合實際,因地制宜,充分發揮自身優勢,創新發展思路,探索第一、二、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,讓土地、勞動力、自然風光等“沉睡”的要素活起來。要深挖本地特色種植養殖、傳統手工制作、生態農副產品開發等,大力發展特色農業,發揮好龍頭企業、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的引領帶動作用,針對許多地區出現的土地零散、經營分散、規模小不掙錢的現狀,可探索實行土地流轉,將零星的土地集中起來,培育或引進新型職業農民,開展規;N植養殖,解決一家一戶“干不了、干不好”的難題。要利用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土地、房產建設用地、各類閑置房產設施、自然風光、人文環境等發展相應產業;有閑置房產設施或集體預留用地的地區,可通過出租、置換等方式盤活利用,壯大集體經濟;生態環境優美、人文歷史資源豐富的地區,可積極探索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;對產業發展中資金短缺的,可采取眾籌方式,鼓勵農民以入股的方式加入項目開發,實現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民,最終實現共同富裕。
當前已到了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,必須凝心聚力,共同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。但脫貧不意味著結束,而是新生活、新奮斗的開始。要確保脫貧群眾長期穩定脫貧,像大營街社區居民一樣,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,需要大力發展產業,提供可持續的有效支撐,真正增強地區發展的“造血”功能,使地區發展永葆活力。在這過程中,基層黨組織不能缺席,必須永遠走在地區發展的最前端,把好方向,統攬全局,帶領群眾駛向幸福的彼岸。
(作者單位:中共玉溪市委黨校) |